• 首頁
  • >
  • 【受到欺凌 • 尋求協助】

【受到欺凌 • 尋求協助】

引言

青少年之間偶爾會有互相捉弄或惡作劇的情況,但如果處理不當或缺乏底線,有機會構成欺凌。

 

葵青警區於2021年9月13日接獲報案,指一名受害女童(15歲,就讀於本區中學)較早前與其同班同學(女童,15歲)因瑣碎事爭執。其後,該名同學帶同一名朋友(女童,15歲)在校門外等受害人放學,然後帶受害人到公園並掌摑受害人,在要求受害人道歉後才讓她離開。警方接獲案件經調查後,以涉嫌「非法禁錮」及「普通襲擊」罪名拘捕該兩名涉案女童。

 

開學至今,葵青警區已有6宗學生欺凌事件發生,其中5宗已列作刑事案件處理,涉案學生年齡介乎13至18歲,情況令人擔憂。

 

定義

欺凌泛指欺凌者在一段時間內重複地惡意傷害他人,被欺凌者未能保護自己或難以反抗,因此出現負面情緒,感到痛苦或受傷。

 

欺凌可分為傳統和網絡上的欺凌。首先身體或行為上的欺凌包括推撞,拉扯頭髮或強行索取物品。言語上的欺凌包括侮辱或嘲笑對方。最後,如果學生孤立或排擠他人都可能構成間接的欺凌。隨著科技的進步,網絡欺凌亦較為常見,例如透過社交媒體留言或改圖中傷他人。

 

大多數情況下,學生會先選擇自己處理或因為感到無能為力而不會主動求助,因此有需要靠老師多留意學生是否出現被欺凌的表徵。

 

辨識

情緒方面,被欺凌者可能變得容易擔心,害怕,哭泣或拒絕上學。由於容易焦慮,導致身體多了出現不適如肚痛或頭痛,同時會多了一些小動作,如經常搣手指甲或扯頭髮。當被欺凌者精神及情緒上長期受到困擾,專注力會變差和影響學習能力。

 

建議

如果學生出現有以上的情況,老師可能需要進一步了解情況及作出介入。首先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及自己的觀察,慢慢引導學生分享整件事情的經過,同理他們的感受及肯定他們勇於表達,評估當中的風險。然後,積極跟進事件及深入處理,轉介或尋求專業人士協助。

 

如果學生自己遇到被欺凌的時候,要表現鎮定及自信,但不可以反應過度,離開現場後向信任的人求助。

 

同一時間,當同學見到他人被欺凌的時候,應避免參與或支持欺凌的行為,例如在旁吶喊助威,亦不要抽手旁觀,反而應適切及主動地伸出援手。

 

最後,如果遇到網絡罪行相關的問題,歡迎致電青協的青法網熱線81009669尋求社工的協助。